闲不住的第一书记——山东省海河局驻村“第一书记”杨恒帮扶侧记

作者: 山水 发布时间: 2016-04-28


  2015年初,在临沂大学举办的“山东省第一书记培训班”刚刚结束,就职于山东省海河流域水利管理局的杨恒就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他的包驻村——济宁市梁山县寿张集镇郭楼村,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

  郭楼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业村。村民靠天吃饭,世代以种植单一粮食作物为主。村庄无规划,村子基础设施非常差,村民处于贫困线以下的有136户274人,村集体不光没收入,还欠了一屁股债。虽然杨恒只是山东省委、省政府选派入驻各贫困村608位第一书记中的普通一员,可他知道自己对于郭楼村意味着什么。他有义务将党的政策传递到村里的角角落落,更有责任让贫穷落后的郭楼村脱贫致富、让村里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修路才能走上富裕
  入村的第一天,杨恒就村前村后走了一遍。虽说来村前,他已经从村委会提供的材料里了解到村里的基本情况,但实地察看后的情形远比文字更触动杨恒的心。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整个村子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村里集贸市场前的路本来就不算宽,还有个别村民占道私建房屋,每逢雨天道路积水严重,土路变成泥路,给村民造成极大的通行障碍。所以,修一条像样的水泥路,是村民们最期盼的事儿。
  在回村委会的路上,杨恒在心里暗自定下了目标,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一定要将路修好,要为村民们办件实事,让村民们知道自己这个第一书记不是走过场,而是真心为村民排忧解难的。
  杨恒要修路的事情在村里传开,但也出现了一些泼冷水的声音。有的村民对他说:“你年轻,刚来对村里的情况不了解,修路是我们这儿多少年来都没解决的事,想一下子解决,不好办哪!”杨恒经过反复走访,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及及村民代表会,征集、研究、讨论群众提出的道路治理的意见和建议,最终通过了“一清、二挖、三拓”的道路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确立了,可拆除路两旁的私建房屋成为一大难题,有个别村民只顾眼前利益,不愿积极配合道路修建工作。于是,杨恒又带领村两委班子对村民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发动家住道路两侧的党员带头拆除违建,为其他村民做出榜样。“没有康庄大道,如何走致富之路?”经过杨恒耐心细致的讲解,村民们最终理解了道路建设对村庄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配合村里拆除了私搭乱建的房屋。
  清障工作做完了,接下来又面临资金问题,道路硬化资金大约需要15万元,村集体收入为零,根本指望不上。杨恒多次到梁山县交通局沟通汇报,积极争取,县交通局同意将新扩出的4米路面给予奖补政策,但村里需要自行筹集资金把路修完,等工程验收合格后再给予奖补。
  杨恒知道修路不能耽搁,为了赶在五六月份麦子收割前把路修通,他与村两委商议,他和部分两委成员每人拿出2万元由个人垫资修路。在杨恒的带动下,共筹集资金8万元,道路工程于3月31日正式开工。历经60余天的努力,6月2日道路全部硬化完成。路面由原来的4米扩到8米宽,并修建了1米宽的排水沟,增加了0.5米宽的绿化带。现在的集贸市场前路面宽了,环境变得整洁了,村容村貌也有了明显改观。 

  一位村民激动地说:“多少年了,几届村两委想修都没修通这条路。如今这第一书记来了,把路给修通了。别看他年轻,还真把村里的事情当作自家的事来办,为俺老百姓办实事啊!”听到村民的夸赞,杨恒的心里感慨万千。村民的眼睛里,分得清谁是说空话的、谁是干实事的。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做事,才能真正得到村民的认可与支持。

  精神上也要富裕 

  路修通以后,交通发达了,村民的生活变得便捷了,但是杨恒驻村以来,感到村民的精神生活很匮乏。大家都说农村落后、贫穷,其实这里的贫穷,有时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体现在精神上。农历三月初八是郭楼村传统庙会,很多村民都对杨恒说:“多少年没听过戏了,杨书记能不能让大家伙儿在庙会上听场戏啊?”杨恒得到县文广新局的支持,为村民连着安排了四场大戏,让多少年没有听过戏的村民们实实在在过了一把戏瘾。

  作为第一书记,搞好文化建设也是一项重要任务。看着村民听戏就像过年似的,杨恒与村两委多次研究,决定在村里建一处文化广场,提高村民文化娱乐生活质量,增进村集体的凝聚力。 

  郭楼村没有集体用地,文化广场建在哪里成了首要问题。杨恒走访时有村民反映:“家前边的坑塘都成垃圾场了,没人管,一到夏天恶臭扑鼻,苍蝇蚊子满天飞。”杨恒想何不借此机会变废为宝,将坑塘变成广场,一举两得。就这样,他与村两委多次实地勘察,反复研究,最终选址在村委会东北方向一个废弃的约900平方米的坑塘。此后杨恒又多次跟坑塘周围闲置宅基地的村民做思想工作,通过租用和购买的方式征得土地1700多平方米,确定了共2600平方米的场址。填平坑塘需要土方3800立方米,杨恒提出利用先前修路所挖排水沟的弃土将坑塘填平,这样可以节省资金6万余元。10月底,文化广场建成,正式投入使用。村民们高兴得像过年一样,自发组织了秧歌队和广场舞队。上了年纪的老人笑着说:“这里原来是全村又脏又乱的垃圾场,臭气熏天,谁经过都会捂鼻子,能绕着走的都绕着走。现在成了村里最干净、人气最旺的地方!”有位老党员说:“现在村子里修好了路,又建了文化广场,不光村子变漂亮了,我们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大家都盼望第一书记带领村两委能够把村子建设得更好。”现在的郭楼村,大道通畅,小路整洁,晚上男女老少聚在广场上休闲,跳舞、扭秧歌、看电影,文化生活别提有多丰富了。

  老传统带来新希望 

  杨恒是个闲不住的人,身为第一书记的他每天忙里忙外,总琢磨着如何能让村民的生活变得更好。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到田间地头去找村民说说农事、聊聊家常。他谦虚又随和,村民们都愿意跟这位没架子的书记说说话、聊聊天,尤其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更愿意与他絮叨些家常琐事。

  一天,杨恒在和村民聊天时,得知村里还有织粗布的老传统,这个信息让他看到了郭楼村脱贫致富的希望。
  在郭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任上,杨恒始终不忘省委、省政府给下派第一书记提出的“抓党建、促脱贫”的目标,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和党员大会集体研究讨论、调研分析、外出考察,旨在选定一个适合本村发展的致富项目。但先前的很多努力都没有结果,有些项目村里干不了,更多的项目不适合郭楼村的实际。
  为了弄清郭楼村织粗布的情况,杨恒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他发现村里留守的妇女大部分都还会织布,家家都有手工织布机。只是由于手工生产粗布比较慢,逐渐被机织粗布所代替,市场上真正的手工老粗布已经很少见到了。了解到这个情况,杨恒眼前一亮:在村里发展手工纺织项目,以此来带动贫困户脱贫。
  杨恒召开村两委和党员大会讨论这个项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他立刻向镇党委和省海河局党委汇报在郭楼村发展手工纺织项目的想法。经镇党委和局党委同意后报县扶贫办对该项目进行审批,10月初该项目顺利得到正式批复。10月14日,以村委会名义注册成立了“梁山老织坊手工纺织有限公司”,并拥有了独立的注册品牌“郭楼老织坊”。公司生产模式分为三种:一是由村委会组织优先从村内贫困户中选取织布能手在村委会建设的厂房中进行生产;二是把无织布技能的贫困户优先录用到工厂打工,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用公司的销售利润每年或每月进行生活补助;三是为保证布的质量,原材料由村委会统一进行采购后分发到选定的织布能手及参与该项目的村民家中进行加工生产,然后保质保量地将产品交付公司,由公司统一支付加工费。
  杨恒对“郭楼老织坊”这个品牌的前景满怀信心,他说:“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有村两委班子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大家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一定能把‘郭楼老织坊’项目做强做大,争取两年内实现全村奔小康,五年内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网络销售示范村,并带动周边村庄走上致富的快车道。”(摘自辽宁党刊集团《党支部书记》2016年第3期;辽宁省一级期刊、“百种优秀期刊进连队”期刊、《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入选期刊;网络支持: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 中华先锋网:http://www.zhxf.cn
魏梦楚 徐兴允


文档来源: 山东省水利厅